在生物和医学研究领域,稳定且精确的环境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三气培养箱凭借其性能和先进的技术,为众多实验室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科研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三气培养箱具备对温度、湿度以及关键气体环境(O₂、N₂、CO₂)的精确控制能力。其控温范围为室温 +3℃~45℃,恒温控制精度可达±0.2℃,温度均匀性为±0.2℃。在气体浓度控制方面,O₂浓度控制范围为1%—50%(可达到98%),控制精度在0~5%时为±0.2%,5%~20%时为±0.3%;CO₂浓度控制范围为0%—20%,控制精度同样在0~5%时为±0.2%,5%~20%时为±0.3%。
这种精准的环境控制得益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CO₂气体浓度检测采用先进的超声传感器,通过测定声波在不同CO₂浓度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来计算浓度,具有无机械磨损、响应速度快、可靠性能高、稳定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的优点。O₂气体浓度检测则采用进口长寿命的电化学氧气传感器,线性度好、检测准确,寿命长达五年。温度检测全部采用半导体热敏集成型温度传感器,性能稳定、线性度好,配合独立的水温和门温控制,由五个面的水温和一个面的门温合成工作室温度,准确度高。
三气培养箱主要通过控制O₂或N₂的输入量,配合CO₂来实现对三种气体的精确控制,以适应不同的细胞或微生物培养需求。它可以提供不同的气体浓度环境,包括高氧和低氧条件。例如,在干细胞培养、组织工程、药物筛选等需要模拟体内环境的细胞培养实验中,三气培养箱能够根据实验要求精确调整气体浓度,为细胞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喆图的三气培养箱具备大屏幕液晶显示、微电脑控制、彩色触摸屏操作(部分型号)等功能,操作便捷、智能。温度、气体浓度等参数均采用数字显示,门加热、水加热、进气、水位高、低等状态都有LED显示,直观、清晰、准确。此外,还具有智能化多段可编程控制器,具有99个周期程式,每周期可分30段,每段可设置时间9999分钟,方便用户进行复杂的实验操作。
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三气培养箱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它具有水温、室温数字等多种保护功能,当显示温度超过预置温度时,可自动切断全部加热电源。另外还具有独立的水超温继电保护功能,保证温度绝不超过预置值。同时,设备还具备断电记忆功能,用户设定的参数可以在突然停电的情况下自动储存,并在通电后运行原设定程序;具备超温报警功能,确保实验安全且不污染样本。
操作室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易清洁性,能够保证培养环境的纯净。前视窗玻璃采用12mm钢化玻璃,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抗冲击性,方便用户观察培养箱内的情况。箱内采用微风循环方式,使空气循环接近自然界空气对流,缩短温度、湿度、O₂浓度和CO₂浓度的恢复时间,确保温度、湿度、O₂浓度和CO₂浓度的均衡性。箱门打开时,电子阀自动关闭,微风循环自动停止,减少气体损失,节约气源,并减少因外界空气进入箱内而造成的污染。
在动物细胞培养、生殖细胞培养、厌氧细胞培养等方面,上海喆图三气培养箱能够提供稳定的温湿度和精确的气体环境,满足细胞生长的各种需求。例如,在肿瘤细胞研究中,通过精确控制氧气浓度,可以模拟肿瘤微环境,研究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机制。
虽然三气培养箱不一定专门设计用于维持厌氧条件,但它可以通过调整气体浓度来适应某些特殊微生物的繁殖和培养。对于一些对氧气敏感的微生物,可以将氧气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种子培育及组织培养实验中,三气培养箱能够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为种子发芽和组织生长提供最佳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环境,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可重复性。同时,其精确的环境控制也有助于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植物和组织的生长发育机制。
如果三气培养箱无法正常工作,首先应检查电源连接,确保电源线连接良好且电压稳定。若电源指示灯不亮,可能是电源插座损坏或电源线断路,可更换电源插座或电源线进行排查。
检查加湿器控制风扇的继电器是否正常,加湿器工作所用的三极管是否正常。若继电器或三极管损坏,需更换相应的元件。
这可能是由于控制参数设置不正确或制冷、加湿、循环系统未开启。应检查并正确设置控制参数,同时确保所有系统都已开启。此外,还需检查箱体保温层是否完好,有无破损,减少外部环境对箱内温度的影响。
可能是加湿系统的加湿能力不够,或湿度传感器不灵敏。此时应检查加湿系统的加湿能力,必要时增加加湿器功率。同时,检查湿度传感器是否工作正常,如有必要进行校准或更换。
灰尘或灰尘和杂物堆积在冷凝器的表面会影响散热效果,导致制冷效果差。应定期清理冷凝器,可使用压缩空气或软毛刷进行清洁。
可能是由于震动引起的,可以检查冷却风扇和管道是否有松动或损坏。如有需要,调整固定位置或更换新的管道和风扇。
可能是由于超温保护或控制电路故障引起的。此时应请专业人员检修或更换控制元件,并确保系统参数设置正确。
上海喆图三气培养箱以其精准的环境控制、丰富的功能配置、广泛的适用场景和有效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案,成为生物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得力助手。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它将继续为科研人员提供可靠的支持,助力科研创新取得更多突破。